申 琳
  隨著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,市縣兩級普遍進入專題民主生活會階段。“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好傳統回來了,黨內民主的氣氛更濃了……”幹部群眾感受著活動帶來的作風變化,紛紛給予積極評價。
  然而,一些地方的民主生活會也出現了形式主義的苗頭。一個突出的表現,是語言很麻辣、表情很豐富、場面很熱烈,但是,在對照檢查時問題很多而剖析原因卻一筆帶過,相互批評時也總有那麼幾條,而關鍵問題則刻意迴避。“四風”問題,講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、享樂主義還能清清楚楚,講奢靡之風就有些含含糊糊,一些幹部對此解釋“這涉及個人品質,太敏感!”
  “下基層太少”,是一些地方民主生活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,在涉及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和享樂主義時都每每提及。這幾個字的典型性在於,它用一種籠統的詞彙來做批評和自我批評,看似指出了問題,實際只是擺出一種表象,既沒有具體事例的感同身受,也沒有思想深處的認真反思,對“基層”、“群眾”的認識並沒深入一步。結果是,說者輕描淡寫,聽者似曾相識,也就很難去觸及靈魂,遑論改進工作了。群眾發出感慨:“有些民主生活會搞得像演話劇,語言很好、表情動作很豐富,就是感覺有點虛、走套路,會開完就算完了,對實際沒有太大觸動。”
  群眾的批評不無道理。筆者曾遇到一個幹部,前一天民主生活會還深刻反思官僚主義,第二天面對群眾辦事時依然官氣十足、盛氣凌人。“脾氣比本事大,架子比帽子大”,群眾對官僚主義的批評,遠比一些幹部在民主生活會上的認識深刻得多、尖銳得多。
  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形式主義傾向,在一些地方還表現為一種“‘一把手’現象”:上級“一把手”參加的,往往能真刀真槍、辣味十足;沒有上級“一把手”參加的,就容易虛晃幾槍、草草收兵。班子成員間相互提意見時,“一把手”提意見還能放得開,班子成員給“一把手”提意見就有些含含糊糊,雷聲大、雨點小,細節多、大局少,高高舉起、輕輕放下。
  民主生活會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,是黨的優良傳統,目的在於照鏡子、正衣冠、洗洗澡、治治病。所以,說話不在是否麻辣尖銳,關鍵是意見要提得準確到位;行動不在是否哽咽流淚,關鍵在於思想深處的認識、具體工作的施行、制度層面的規範。有些時候,那些聲色俱厲甚至上綱上線的批評,看似嚴肅認真,實際形式大於內容,“是給人看的不是實際乾的”。從一定意義上講,防止民主生活會形式主義傾向,會上的內容不要總想著遮著掩著、藏著掖著,只限班子成員和上級領導內部掌握,更要敢於同群眾見面,接受群眾監督。
(編輯:SN117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71tedzb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